标准分享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资讯

缺“医”不少“药”——绿色节能建筑行业的尴尬谁来解

时间:2011年10月28日分类:标准资讯 发布:标准分享网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建设部当前对建筑产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近日,恰逢“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召开及国内首座超低能耗“概念楼”落成之际,国内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人士对笔者谈了他们对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看法。

    提起建筑节能,人们就会想到技术革新和高科技成果。然而最近,业内专家却指出,技术成果固然重要,但目前建筑节能的关键并不在这,而恰恰是缺少能将这些“药”巧妙综合、整合,使之发挥最优效用的“医”。  

    “卖药的多,看病的医生少。”绿章(北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剑锋一句话点出了时下建筑节能产业的尴尬。李剑锋指出,国内很早就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技术产品开发,很多领域还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要实现建设部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社会建筑总节能65%的目标,在技术产品方面并没有太大问题。但目前多数人追逐短期利益,极少人去关注节能产品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的节能效果,以及怎样才能让它们产生最大的节能效益。这才是当前建筑节能的最大问题。

    节能关键是练“内功”
 
    今天,建筑节能产业为什么如此迫切地需要“医”的出现?九州电力集团西日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一级建
筑师王家鹤教授认为,建筑节能一方面是要通过建筑手法来提高建筑本身抵抗外部环境耗能的能力,同时还
要关注内部结构运行效率的提高、而以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后者显得尤为迫切。

    李剑锋讲了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幢公寓楼安装了几乎全套的新节能设备,但能耗还是眉高不下、甚至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舒适度要求。专家组经过检查发现,问题在于两套设备之间连接处的阀门口径过小,不能有效实现内外系统的能量传输,导致建筑内部结构运行效率比较低,最终无法实现节能的预期效果。李剑锋说,实践中这样的例子相当多。真正让节能系统高效运转,其实只需要专家们对节能系统一两个环节的关键进行点拨。例如,对建筑耗能中最为明显的空调进行变频调节,使空调由定温定风量改为变温变凤量,仅此一项就可降低40%的耗能。而这对节能专家们来说,显然不是一础民复杂的技术。

    当然,建筑节能有时候也表现为一种量化的概念。简单来说,安装个节能灯也叫节能,但它所实现的节能效用显然不能和高效运行的系统节能设备相比。另外,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节能技术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运用得当才是关键。由此可见,能将那些节能“药”有机、整合,使之发挥最优效用的“医”,对整个社会的建筑节能来说多么关键。

    走出缺“医”困境,靠市场与监督

    建筑节能缺“医”的根源在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认为,目前建筑节能发展的“瓶颈”在于未能形成一套由业主引导的利益驱动机制。江亿说,理想的建筑节能产业模式应该由业主来引导,业主的选择决定开发商的建筑产品开发,而业主对节能建筑的需求促使开发商加大节能建筑研究领域的发展。然而目前这个流程却倒了过来,业主的节能意识普遍较低,使得研究机构不得不出面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和整个社会的需求来比,还远远不够。

    李剑锋也指出,建筑节能缺“医”不少“药”的困境,一方面与业主节能的迫切感较低有关,同时也因建筑节能市场缺乏有效监督。这个监督应该来自多方面,有来自政府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监督,也有来自媒体、民间社会团体的监督、行业组织自律等。
  
   


 


下载地址

标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