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分享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畅谈:建设新农村农业标准化带动产业化

时间:2012年02月23日分类:标准资讯 发布:标准分享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是政府放在各项战略首位的任务,还道出了9亿农民的心声,也承载了9亿颗心的期盼。在今年“两会”召开期间,记者听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多种声音,代表、委员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建言献策。虽然意见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标准化肯定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标准化促生精品农业

    在李忠海委员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就是发展生产,而我国实现发展生产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些方法中,大力提倡和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李忠海委员就农业标准化算了一笔细账——海南的乐东是我国香蕉生产集中地,其香蕉生产用标准化规范后,每亩(约0.67公顷)香蕉增产500多公斤,而香蕉品质提高后,其每500克香蕉又可多卖0.1元钱。如果每亩香蕉地可种200棵,每棵树可生产大约40~50斤的香蕉,那么一亩地可生产香蕉8000~10000斤,一亩地就能多卖800~1000元钱。如果按照每斤0.8元批发的话,增产的500多公斤香蕉,农户就又能多挣800多元,这样一来,农户每亩地总共可以多挣1600~1800多元钱。由此可见,标准化可以丰满农民们的腰包。

    潘庆林委员告诉记者,他心目中的农业标准化是和山东寿光的精品果蔬基地画等号的。此外,他还曾到山东东营农村调研,发现过去生产落后、生活困难,曾有“山东北大荒”之称的东营,而今已跃居中国百强城市第37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存款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山东省17个市中名列第一。农民的腰包鼓了,农业标准化在其中功不可没。

    除了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之外,潘庆林认为,农业标准化还是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产品质量提高了,国外技术壁垒对其影响相对降低了。另一方面,我们的农产品标准水平提高了,可以提升我国的入口“门槛”,将不合格农产品挡在国门之外。

    标准化带动产业化

   “重农户单干多,重集体合作少”,任玉岭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顽疾。传统农业生产的无序、分散现状终将难成气候,很可能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绊脚石。任玉岭委员认为“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农村要大发展,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难实现。只有走集体合作的道路,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把农村的发展提到一个新高度、推向一个新阶段”。

    对此,王海波委员也表示,用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必然,产业化也会把标准化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会把标准化看作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把标准化推向更高水平。

    委员们一致认为,农业产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困扰行业已久,在“新”农村里大“兴”标准能够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推动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使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推动,应该说是难以实现的。

下载地址

标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