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分享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资讯

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时间:2011年10月28日分类:标准资讯 发布:标准分享网

    贸易战风行“软钉子”

  3月31日,商务部发布了2005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报告》新增和变动的内容中,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遇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及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为消除这些壁垒所做的努力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壁垒已大大弱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越来越多地打着维护进出口经营秩序、保护国内消费者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旗号,不断设置以苛刻繁琐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以至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设卡,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别看TBT措施远不如反倾销诉讼动静大,可它扩散威力大,又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往往让受害国有苦难言,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保护贸易主义者的新“杀手锏”。研究显示,TBT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中国这个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发展中大国受到的伤害尤深。

  商务部去年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02年,仅在土畜、轻工、纺织等6个行业,我国就有71%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有39%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的损失逾170亿美元,相当于同年出口总额的5.2%。这还只是表面层次的经济损失,与这些产业相关的链条统统未能逃脱“寒冬”的侵袭,并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长远作用,从而威胁到国家整体经济安全。

  商务部研究所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加入WTO以来所遭遇的贸易壁垒中,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我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已经超过25%。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无法真正享有加入WTO的贸易利益。造成这种格局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是技术性壁垒“门槛”愈来愈高。我国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近年来,这些国家普遍增加了对我国产品检验的技术指标和种类,有的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日本对中国大米的农药残留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尤其欧盟对氯毒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0.3ug/kg,远远超过日本50ug/kg的标准,超过美国4~5ug/kg的标准,而事实上,甚至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

  内因方面,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德国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同时由于情报系统不发达,企业不了解对外贸易中的国际标准,对进口国的技术限制知之甚少,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出口面临很大的困难。

  打造“坚盾”和“利矛”

  学者们建议,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企业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打造应对TBT的“坚盾”和“利矛”。

  从短期来看,首要任务是打造“坚盾”,即构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等。今年1月13日,科技部宣布,根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警工程方案》,中国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可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到两年内,在重点行业建立预警系统,实现快速应对;三至五年内,提高重点行业标准水平,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应对;五到八年内,整体打造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化的中国标准,实现战略应对。3月1日,商务部制订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开始施行。4月1日,商务部发布的《当归提取物》等六项推荐性外经贸行业标准开始实施,这接二连三的强力举措表现出中国政府的决心。

  从长期来看,我们根本的任务是打造“利矛”,即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是最终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各国增强竞争力的惟一选择。经济的发展已充分证明,靠廉价劳动力、靠卖原材料、靠仿造、靠为外国品牌“组装”,永远都成不了“大气候”,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必定受制于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多拿“专利”,有自己说了算的“标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打造民族品牌。将这种“坚盾”和“利矛”的配合使用,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载地址

标准资讯